巴黎和会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分赃大会,主导者为英美法三国,战败国只能接受英美法三国的处置。此后达成《凡尔赛和约》,这是一个让所有国家都不满意的条约,德国的利益被严重剥夺。按照《凡尔赛条约》,对德国利益的削弱看主要看在两个个部分:
德国的领土被分割。法国收复在普法战争战败后被德国侵占的阿尔萨斯和洛林,还强行夺走了德国最重要的煤炭产区萨尔的矿山所有权;海外殖民地被列强全部瓜分殆尽;与比利时交界的摩勒斯涅地区、欧本、马尔梅迪划给比利时;德国和丹麦交界的石勒苏益格并入丹麦;新成立的波兰几乎夺取了德国的东普鲁士;梅梅尔移交给立陶宛。
德国的军事被限制。协约国规定德国莱茵河东岸50公里以内为非军事区,禁止德国驻军和建立军事设施,莱茵河西岸被英美法占领,15后撤出全部军队,同时英美法三国共同防御德国的进攻。德军总参谋部解散,陆军的兵员不得超过10万人,军官不得超过4000人。海军士兵不得超过1.5万人,军官不得超过1500人。规定德军使用的枪械弹药的最高定额,禁止德国装备坦克、装甲车以及出口武器。禁止德国的兵役和拥有空军。
面对协约国的强逼,德国损失惨重。德国领土面积减少了约13%,人口丧失约12.5%,铁损失了74.5%,煤损失了26%,商船由750万吨减少到50万吨。最为重要的是德国需要赔偿协约国3000亿金马克的赔款,这是德国人难以接受的苛刻条件,但是德国人却只能接受,于是满腔的愤懑占据了德国人的内心。
鲁尔危机
由于美英法三国要求的赔款金额巨大,德国根本无力支付,最后的情况就是德国不能按时偿还赔款导致违约,1921年2月21日协约国召开会议讨论这个问题,德国代表要求减少赔款,协约国不同意,并且表示德国如果不能按时缴纳赔款,协约国军队将占领莱茵河东岸的杜伊斯堡、卢罗特和杜塞尔多夫。德国表示实在是没钱,于是在3月8日协约国出兵占领了上述三地。此后就赔款问题,协约国一直开会商议,法国主张打击德国,英国不同意,最后法国强行通过协定,依照《凡尔赛条约》相应的武力制裁条款占领德国鲁尔区。
法国之所以要这么做,就是想要彻底摧毁德国,因为鲁尔区是德国的工业心脏。鲁尔区面积只有4593平方公里,煤炭储量到达2190亿吨,煤炭品质好而且都是露天煤矿。生铁占德国总产量的70%,钢产量占德国总产量的40%。20世纪初期煤炭和钢铁是工业生产的必需品,所以煤矿和铁矿为各个大国所需要。由于普法战争中德国占领铁矿丰富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于是德国就把阿尔萨斯、洛林、鲁尔区连在一起,把这一块打造成钢铁企业的工业区。法国侵占鲁尔区,再加上比利时和波兰的资源,法国独自霸占煤铁产业和工业区,如此凭借工业能力独霸欧洲。
德国无奈之下只好采取罢工、游行、抗议的消极抵抗模式。鲁尔区被占领导致德国经济恶化,再加上巨额的战争赔款,德国最终爆发了人类历史中罕见的通货膨胀,德国货币马克不断贬值,1923年3月,1美元可以兑换2.1万马克,同年8月8日,1美元可以兑换500万马克。从1919年1月到1923年12月,德国的物价指数由262上升为126160000000000,上升了4815亿倍。德国经济陷入崩溃,更不可能偿还赔款,而且经济崩溃带来了更多的骚动,比如希特勒在1923年11月8日发动“啤酒罐暴动”。这使得英国、美国开始对法国施压。
对英国而言,欧洲大陆绝对不能出现一个霸权国家,这会损害英国的国家利益,法国试图称霸欧洲,那就必须打击法国。对于美国而言,一个稳定的欧洲大陆更适合自己的工业品出口,美国并不想欧洲发生大乱,法国的行为损害英美的利益,于是大量抛售法郎和法国有价债券,造成法郎严重贬值,对法国形成经济压力,此外德国的罢工运动使得法国在鲁尔区掠夺的煤炭总量减少,而占领军的费用却不断增加,这使得法国得不偿失。最后德国选择了屈服,在1923年9月27日,德国停止消极抵抗,不再罢工,准备继续开工生产。不过实际上的失败者是法国,法国选择屈服于英美,不再干涉德国事务。
德国重新崛起
在欧洲大国法国屈服于英美之后,德国在英美的扶持下开始逐步恢复经济,英美的计划是提供贷款给德国发展经济,在德国经济恢复之后再让德国支付一战的战争赔款,这就是著名的《道威斯计划》。当然《道威斯计划》计划在英美心里则是另一副模样,美国希望德国恢复生产力,成为美国资本生产过剩的消费市场,英国则是担心德国经济恶化则会导致共产主义革命,导致苏联的势力东扩,引发西欧的连锁反应。1924年8月16日,在英美的安排下协约国伦敦全体会议宣布接受关于德国赔偿问题的《道威斯计划》。
根据《道威斯计划》,德国可以获得8亿美元的巨额贷款用来发展国内经济,德国的铁路和重工业也可以作为担保吸引外国投资,1924到1929年之间,外国资本输入德国到达190亿金马克,而在同一时期内德国只缴纳了金额为95亿金马克的赔款,等于说德国净赚近乎100多亿的金马克,而且美国还给予德国大量的物资和科学技术,在美国的帮助下德国的经济总量迅速恢复,并且到达超越了战前的经济水平,以钢产量为例子,1913年德国的钢产量为918000吨,1928年德国的钢产量为1209000吨。到了1929年德国经济再次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过其中主要是美国资本在德国的投资导致。
《道威斯计划》还规定有关德国赔款的问题必须交由仲裁委员会决定,其他国家不能单独制裁德国,所以法国失去了制裁德国的主导权,同时在英美要求下,法国必须撤军。在1924年11月法国和比利时在鲁尔区撤军,鲁尔危机彻底结束。德国开始获得自主权,为了加快国家从一战之后的状态恢复过来,德国想出了新的办法,那就是靠近苏联要求英法对德国让步。苏联在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建立全球第一个共产主义政权,这使得欧洲资本家控制下的英国、法国、美国十分惊恐,尤其是靠近苏联的英法两国。1922年4月16日,德国与苏联在意大利城市热那亚近郊的拉巴洛签订正式建交的《拉巴洛协定》,两国建交。
德国靠拢苏联使得英国最为恐慌,于是英国开始对德国让步,恢复德国的大国地位。只有法国不同意,法国害怕自己成为德国的复仇对象,还是想要削弱德国,法国希望德国承认东部边境领土现状,德国当然不同意,英美支持德国,法国只好屈服。1925年10月5日,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意大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七国在瑞士小城洛迦诺举行会议。会议的结果就是《洛迦诺公约》,《洛迦诺公约》使得德国摆脱战败国的身份,恢复为国际社会中的一员。此后在1926年4月24日德国与苏联签订《苏德友好中立条约》,英国更为害怕,于是英国要挟法国一起同意德国加入国联并且成为常任理事国,至此德国重新崛起。
德国崛起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德国在一战之后的崛起是列强之间博弈的结果,但也和德国本身的实力有关系,因为德国本身就是欧洲大国,拥有欧洲第二大人口规模,远超法国和英国,在1913年,德国本土人口的数量是6506万人,英国为4565万人,法国4146万人。这种人口规模注定德国无法被削弱为一个弱国,所以一战对于德国的种种迫害势必引发德国的反弹,这是无法避免的,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根本没有结束,一战的结果就是二战的起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