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影评该怎样
这本书其实应该叫“如何写专业影评”。
说起来,专业影评才是目前中国电影评论中所稀缺的。
如果没有这一前提,说中国缺少电影评论就相当的失准。
中国有很多电影评论,在各种报刊上;也有很多电影批评,在各种书籍里。不能说它们不是电影评论或不是电影批评,因为它们的确针对的是具体的影片或更宽泛的电影。你不能因为崇尚专业影评就轻易地抹杀这些影评的存在以及它们的写作价值。它们有的夹叙夹议,文采飞扬,不时抽象出人生的哲理,折射艺术的信念,读来端的令人阵阵欣喜和感佩。还有乘影评之车而来者,遇湖山秀美,便下车赏玩,流连忘返,竟不知车之所踪。此辈真能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也是有趣得紧。另有一路,定势思维如荆无命的快刀,虽然杀招单调,却也每每以雄辩的理论分析击中敌人死穴,着实令人感叹影评快感的多样性。
应该尊敬这些影评的智力操作和情感投入,尊敬其中体现的观影快感、思维快感和写作快感。也就是说,对它们应该有个宽容的态度,至少国内各种媒体以及相当大范围的读者对这些影评还有着迫切的消费需求。它们虽然随处可见,却远远不够,无论总量,还是种类。它们应该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影评写作的广泛而且必要的组成部分。
拉拉杂杂,无非是想说不要把专业影评贵族化,更不要唯一化。
划完圈了,就来说说专业影评。
专业影评主要解决的是电影分析和艺术评价问题。
电影分析不只是单纯的视听分析,它还包括对类型及其历史的参照,对电影语言发展的参照。正是依据这种参照,分析者才有可能对一部影片作出恰当的美学评价。
而视听分析方法、影片类型和电影语言发展的知识,是需要学习的。
据说,全国已有上千所高校开设电影课程,其中几百所更是有了或电影或影视或传媒的院系。随着这几年的扩招热潮,电影专业研究生的数量也在迅猛增长。另一方面,目前的技术条件和商业条件,使全社会的电影爱好者能够很容易地接触大量的电影作品。然而,我们的专业影评依然稀缺,好的影评文章更如凤毛麟角。
从很多学生作业和评论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视听感受没什么问题:描述的部分总是遣词准确,文笔流畅。但是,一进入分析,很多作者便显弱质。主要表现为:找不到合适的分析角度;论据捉襟见肘难以服人;观点失当,或者根本就没有观点。这三点不强,如何能作出恰当的评价?好的影评文章就更谈不上了。
想增强体质,提高能力,不妨读一读这本《如何写影评》。
对有兴趣于影评写作的初学者来说,《如何写影评》是一本难得的初阶指南。
对已有影评写作经历甚至电影研究经历的道中人来说,《如何写影评》则是一本路数纯正、启示良多的深造秘籍。
本书对入门读者只设定了一个条件,即:爱看电影。
想写影评么?“你的兴趣是最重要的向导”。没有天赋?没关系,记忆力乃至电影观察力都是可以训练的,记笔记就是一个有效的方法。缺乏经验?不要紧,“研究能力是可以习得的”。怎样开头?“在影片中发现问题”。发现不了问题咋办?而我又不好意思询问别人。那就“养成自问的习惯”。怎样才能发现问题呢?“在讨论任何形式的电影叙事时,首先要对古典叙事形式保持敏感”。也就是说,要把“美国电影作为终极范式”,在比较与对照中去发现特定影片与之不同的创作旨趣及手法。“一旦学会辨认古典叙事,你就会更加了解叙事的多样性”。
这种平易近人、讲求实效的例子书中还有很多。比如,作者在广征博引电影史经典片例的同时,又能与时俱进,尽量举例当代名片,有意增强对青年读者的吸引力;大量结合学生作业的影评个案讲评,大大强化了本书的教材特点;而对影评文字写作(包括语法结构和修辞技巧)的讲授,更加拓展了本书的实用性。
对那些有影评写作经验的读者来说,本书平实质朴、循循善诱的文风,远非惊世骇俗的观点,都是没什么稀奇的小儿科。然而,本书的写作所体现的一种专业素质却不容忽视。这种素质就是一个专业影评人应该具有的全面、丰富、准确的电影知识以及相应水平的史论修养。谁敢说这不是对国产影评最醒目的启示呢?
李迅